如何区分宋体和明体?

2023-06-16
汉字是上古时期产生的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且体系一脉相承,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文字。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发发现于19世纪末,是殷商时期刻画在龟甲和兽骨的上古时期汉字,由于那个时代的人一切行为和自然现象都要通过烧灼甲骨占卜,通过纹裂判断凶吉,然后将具体的问卜内容或者占卜后的王的行为记录在甲骨之上。殷商人会先用沾染朱红色颜料的毛笔书写,然后用青铜或者玉石制作的刻刀进行刻画。


金文体
在殷商时代不仅有甲骨文,还有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青铜在先秦时期被称作“金”,因此这种文字被叫作“金文”。
 
小篆书体
秦统一了六国,并且终结了各国的分封制度,改以郡县制治理全国。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出的许多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文字及书体。在战国时代,各国文字书体不同,齐国等东方国家采用高挑的字体,南方国家则使用装饰性极强、烦琐的鸟虫书体,全国各地不能通用。为了使文字书体统一,打破这种交流屏障,秦始皇命李斯在秦国原有的书体大篆(又称箱文)基础上,系统性地整理出了可以通行于海内的书体一-小篆。
 
 
隶书体
随着秦代全国统一治理的深入,地方和中央就要处理大量的文书,因为当时纸张尚未发明,所以都是用制作过的木片进行书写,被称为简牍。众多掌管文书的小官吏(“隶人”“胥吏”)要面对大量繁重的文书处理工作,因此他们不得不进行速记快写,从而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隶书”。隶书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分水岭,其主要特点就是“破圆为方”,在篆书外形为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笔画上,确定了汉字以纵横线条为基本视觉元素的结构。
 

楷书体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汉隶书的变体,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化到了隋唐才发展完备。因其平直匀称,字体明晰方正,易于辨认,为人们普遍接受而通行。
 

魏碑
魏晋时期出现的碑刻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交由刻工雕刻。刻工的刻刀平正尖锐,因此圆笔方,裁曲就直,所以其风格会透露出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正因为书刻工具和对象质地的原因,其逐渐自成流派。魏碑继承了汉隶的遗风,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
 
瘦金体
宋代皇帝赵信(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天赋超绝的人,其书画水平即使从整个宋代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他吸收了唐代薛稷书体中的瘦突破了楷书法度中的“藏锋”规矩,以帝王的不羁性情创造了瘦金体“金寓意其用笔锋芒毕露,无比锐利,可以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正因为他的身份是帝王,因此能够无所顾忌、打破陈规。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之个性强烈。瘦金体可以被称作中国书体史上绝无仅有的独创之举。
 
行书体
隶书成熟定型过程中开始出现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时出现了一种介于它们之间的书体,即行书体。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可以被称为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弥补了楷体书写速度过于受约束和草书的辨识度低的问题。它的笔画结构虽接近楷书,但笔法却吸收了草书自然流畅的特点,因此至今依然是流行的手写书体。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隶书基础上为书写简便而演变出来的。到了汉代,隶书成为官方书体。虽然如此,在百年间的逐渐演变中,政府的文书官吏因为工作繁重而又逐渐演变出了更加速记的书体,起初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草就而成的隶书”。通行久了,进一步形成了自有其审美的书体法度并广为使用,称其为“章草”。
 
宋朝体(仿宋)
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一个普遍的误会,即将明体称为宋体,却把真正的宋体称为仿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体其实到了明朝才正式成形,港台地区使用的反而是正确的叫法。
在宋代产生的字体现在被统称为仿宋体,是仿制南宋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出版书籍的字体而来的一种传统印刷字体风格。仿宋体有对宋朝刻书字体的继承和吸收,但是作为一种字体,它并不等同于宋朝的刻书体(故日“仿宋”)。在宋代,雕版印刷多以唐楷大家的楷书书体为范本进行雕刻。宋朝体(仿宋体)的书刻体是楷书在雕版印刷时代的变体,笔法锐利结构紧密,清秀雅致。
明朝体(宋体)
随着印刷出版流通和发展,到了明代,出版业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大量的出版需求造成了刻字工匠不得不想办法在手艺上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提升刻版效率。在雕版制作过程中先由写字工匠写好唐楷,然后由刻工进行雕刻,但是对于刻刀来说,处理楷书圆润的笔锋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雕琢,而刀笔手起刀落之间对于直线条的处理却游刃有余,因此慢慢地开始将楷书中的回锋、笔锋简化成三角状的装饰角。这种通过字的端口的强调来增加字形本身的识别度的做法是印刷发展史中的独特现象,因为西方也出现过类似现象,即衬线体的出现,因此明体的装饰角也被称作衬线(Serif)。
 
黑体
黑体字源自日本,是19世纪明治维新后日本字模厂为了与西文无衬线体进行混排而开始尝试设计的字体。一开始,不管是在中国或者日本,黑体都大多只是用于标题,黑体字在探索初期还不能适用于普通文本,阅读的流畅性、结构统一的问题都还在探索阶段。随着技术和黑体化研究的深入,并且受到西方现代无衬线体(Helvetica字体)的发展和几何化字体设计方法的影响,黑体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走向成熟。
黑体在传统印刷工艺时期,设计上还有类似衬线的元素存在,设计者因为印刷的时候字的四周容易着墨少等原因而对笔画端头采用了喇叭口设计,进行视觉强调。随着近几十年技术的发展,现代激光和喷墨印刷代替了传统工艺,并且黑体大量运用于视网膜高清显示技术中,真正的汉字黑体逐步替代老式的装饰化黑体。黑体更加几何化,呈现现代感,视觉平衡匀称,因此很多品牌的标准字都是基于黑体改进设计的。

文章节选自《品牌设计法则》
上一篇:辅助图形的四种设计方法
下一篇:如何选择品牌的标准色
0531-85809568
QQ客服